一、常见中药材名称
常见的中药材有: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雪莲、、生地、熟地、黄连、黄苓、黄柏、栀子、连翘、滑石、贝母、大黄、柴胡、桔梗、紫苏、葛根、薄荷、羌活、独活、白芷、乌药、枳实、苍术、厚朴、南星、半夏、藿香、车前草。、丹参、龙胆、防风、地榆、远志、菖蒲、附子、沉香、薏苡、山楂、神曲、芫花、商陆、五味子、姜黄、金银花、白及、天麻、茵陈、百合、秦艽、紫菀、桑皮、决明子、益母草、白头翁、钩藤、辛夷、何首乌、蒲公英等等。
二、中药材有哪些名称大全
钩吻,灵仙,半夏,丁香,苏叶,白薇,泽兰,杜若,白英,茵陈,淡竹,苍术,半夏,豆蔻,银朱,附子,首乌,玉竹,川穹,郁金,佩兰,神曲,莲心,紫菀,橘红,苁蓉,蝉衣,青黛,海月,伏苓,雪蚕,竹茹,香薷,忍冬,紫萍,苡仁,守宫,玳瑁,辛夷,续断,栀子,香橼,紫珠,雪茶,空青,卷丹,景天,苏木,将离,鸳尾,陆英,兰茹,夏冰冬青,水苏,宛童。
三、常见中药材名称及功效简介
1、川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2、半夏:药用植物,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用消疖肿作用,兽医用以治锁喉癀。在西藏也有分布,海拔3000m左右。
3、天冬:天冬性寒,味甘,微苦。具有养阴清热,润肺滋肾的功效。
4、白芨(jī):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块根),植株高18-60厘米。主要花期在春季,但依各地气候之不同,晚冬至夏初都可能开花。
5、京墨:京墨味辛,吐衄下血,产后崩中,止血甚捷。治产后出血。
6、南星:南星又名山苞米、山棒子,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季抽花茎,顶端开出一大型花序。果实成熟时为红色,似玉米状。
7、贯仲:多年生草本,叶为单数羽状复叶,由根状茎密生成丛。
8、菘(sōng)蓝:又名茶蓝、板蓝根等。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止痛的功效。
9、寒水:中药名。是一种矿石中药材,清热泻火药,又称凝水石、水石、鹊石,本品为天然沉积矿物单斜晶系硫酸钙或三方晶系碳酸钙矿石。
10、徐长卿:最有典故的药名。传说文人门客徐长卿亲采一味草药为宋太祖赵匡胤治好了久治不愈的老胃病,却说不出此药之名,于是宋太祖将此味药材命名为徐长卿。实际上此药别名寮刁竹,并非一个好意象。但美好的典故似乎比潜在的意象更重要,人们依然喜爱这个名字。
11、忍冬:属多年生半常绿缠绕灌木。带叶的茎枝名忍冬藤,供药用。亦作观赏植物。中国大部分地区多有分布,不少地区已栽培生产,其中以河南、山东所产最为闻名。
12、青黛:具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泻火定惊等作用,在古代亦常用于印染布匹、画眉等。
13、繁缕: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止痛。
14、商陆:根入药,以白色肥大者为佳。
15、木蓝: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效。
16、及己:功能有:舒筋活络,祛风止痛,消肿解毒。
17、常山:具有涌吐痰涎,截疟之功效。
18、箬兰:主要花期在春季,但依各地气候之不同,晚冬至夏初都可能开花。主要用于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19、杜若:理气止痛,疏风消肿。
20、月见:可治疗多种疾病,调节血液中类脂物质,对高胆固醇、高血脂引起的冠状动脉梗塞、粥样硬化及脑血栓等症有显著疗效。
21、香薷:香薷能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22、白前:入药功效:辛、苦,微温。降气化痰,止咳。
23、苦菜:云南人称青菜为苦菜,其实图中的才是苦菜,古本草列为上品,可健胃益胆,抗肿瘤,很适合现代人。
24、荨麻:药书或言有毒、或言小毒、或言大毒、或言剧毒。实际上,民间过去多作药用,现在多作蔬菜食用。其刺生时接触汗毛有刺痛感,煮汤或与鸡蛋煎味道都很可口。可治疗小儿风咳,风火牙痛等症。一患者云其根治疗荨麻疹有奇效。
25、龙葵:清热治肿瘤,也是常用野菜之一,有保肝、健胃、明目之功。
26、何首乌:制用补养气血,气味平和,可常食用,生用解毒通便而不伤阴。苗有安神润血之功。
27、乌袍:果实和黄袍同功,叶和嫩尖以红糖为引煎服,治肝急水泻有奇效,并且没有副作用
28、棕榈:棕毛、花、根入药,性收涩,可以止血,但妇科白带用之更为对症。
29、灰灰菜:一般不入药,古方用之制作冬灰,今少用,能清肺腑淤积。
30、车前草:药店用子,草与子同功,清膀胱热,利肾气,预防积石,此外,引肺热从小便出,可治疗咳嗽。有大叶、小叶两种,小叶者良。
31、铁蒿:蒿类多,有药用,也有食用,也有药食两用,药店多用青蒿及黄蒿。铁蒿可清虚热,与青蒿相似,味不太苦,困难时期老百姓也食用充饥,有食用保健价值,可惜无人研究开发。
32、金银花:金银花全身都可入药,是国务院确定的名贵中药材之一。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保肝利胆的功能。
33、蒲公英:性味功能: 甘,微苦,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34、灯笼草:这个就不用多说了相信小时候经常采食酸平。清热解毒,利尿止血,消肿散结。
35、苍耳子:散风湿,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鼻渊流涕、风疹瘙痒、湿痹拘挛。
36、荠菜:是一种最常见的野菜,既可炒食、凉拌,又可作饺子馅。又名:护生草、香田荠、揽鼓菜等。十字花科荠菜属。药用全草。性平,味甘。入手少阴、太阴、足厥阴三经。和脾,利水,止血,明目。治痢疾,水肿,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血崩,月经过多,目赤疼痛。
37、小蓟:野菜之一。又名:刺儿菜、猫蓟、刺萝卜、刀菜、野红花等。菊科蓟属。药用全草或根。性凉,味甘。入肝、脾二经。凉血,祛瘀。止血。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急性传染性肝炎,创伤出血,疔疮,痈毒。
38、狗尾巴草:别名:绿狗尾草、谷莠子、莠、狗尾巴草、光明草、阿罗汉草和狐尾。主治:除热,去湿,消肿。 治痈肿,疮癣,赤眼。
39、黄花菜:黄花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花蕾,味鲜质嫩,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花粉、糖、蛋白质、维生素C、钙、脂肪、胡萝卜素、氨基酸等人体所必须的养分,其所含的胡萝卜素甚至超过西红柿的几倍。黄花菜性味甘凉,有止血、消炎、清热、利湿、消食、明目、安神等功效,对吐血、大便带血、小便不通、失眠、乳汁不下等有疗效,可作为病后或产后的调补品。
40、柴胡:性味归经:性微寒、味苦、辛、归肝经、肺经、脾经。功能: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41、麦冬:性味与归经: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功能与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
42、玉竹:养阴,润燥,除烦,止渴。治热病阴伤,咳嗽烦渴,虚劳发热,消谷易饥,小便频数。
43、桑白皮:性味归经:甘寒,入肺经。功用: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症。
四、常见中药材名称有哪些
常见中药材名称大全 | |||
---|---|---|---|
人参 | 黄芪 | 白术 | 雪莲 |
甘草 | 当归 | 蒲公英 | 半夏 |
黄连 | 连翘 | 滑石 | 何首乌 |
贝母 | 柴胡 | 桔梗 | 紫菀 |
紫苏 | 葛根 | 薄荷 | 远志 |
车前草 | 羌活 | 厚朴 | 南星 |
山楂 | 益母草 | 金银花 | 钩藤 |
辛夷 | 白头翁 | 商陆 | 百合 |
白芍 | 独活 | 姜黄 | 五味子 |
秦艽 | 川柏 | 京墨 | 杜若 |
苦菜 | 忍冬 | 徐长卿 | 棕榈 |
麦冬 | 黄花菜 | 荠菜 | 龙葵 |
灯笼草 | 薏苡 | 茯苓 | 黄柏 |
栀子 | 大黄 | 白芷 | 乌药 |
枳实 | 龙胆 | 防风 | 苍术 |
茵陈 | 白芨 | 天麻 | 决明子 |
附子 | 芫花 | 藿香 | 丹参 |
沉香 | 菖蒲 | 熟地 | 麝香 |
陈皮 | 薤白 | 燕窝 | 鳖甲 |
七星草 | 胡麻 | 马齿苋 | 鸡血藤 |
藏红花 | 冬虫夏草 | 重楼 | 王不留行 |
鹅不食草 | 三七 | 川穹 | 杜仲 |
肉苁蓉 | 枸杞 | 百部 | 枇杷 |
五、好听的中药材名称
好听的中药名字有:景天、徐长卿、龙葵、花楹、重楼、羽涅、零榆、陵游、杜若、紫菀、空青、冬青、芫华、白芍、京墨、江篱、南星、远志、素问、白青、宛童、六月雪、金樱子、半枫荷、七里香、白头翁、款冬花、秋桑叶、冬葵子、咸秋石、常春藤、迎春花。